向戎装院士致敬!科技兴军离不开他们

作者:段江山 丁银钟 等来源:解放军报发布时间:2018-01-17 02:01:33
【 字号: 】【打印 】【 纠错

    中国工程院院士冯煜芳——

    矢志强军托举大国长箭

    院士名片

    冯煜芳,1963年1月出生,1987年7月入伍,火箭军研究院某中心高级工程师,专业技术三级,专业技术少将军衔,导弹武器专家。长期从事导弹武器装备研制工作,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及军队重点科研任务,自主创新完成了多种新型导弹武器系统的发展研究,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,为火箭军导弹武器系统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
    新年伊始,冯煜芳便带领团队奔波在装备试验场。他研究主导的“某型装备关键技术”项目得到检验,使该项科研成果向战斗力的转化更进一步。

    1987年,冯煜芳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。当时,父亲开办的工厂已经颇具规模。不少人劝他回乡子承父业,但他立志从事导弹武器研制事业,以实现建功军营、献身国防的理想。

    科研之路是漫长而艰巨的。难得的是,冯煜芳对祖国导弹事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。他回忆说,自己刚毕业那会儿能吃苦、肯干活,甚至做梦都在写代码、编程序,业余时间多数都在办公室和计算机机房度过,通宵加班更是家常便饭。

    这么多年来,冯煜芳的职务和职称随着时间改变,但他对工程科技方面的热忱丝毫未减。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导弹科研工作中,开题、论证、立项、试验、再试验……

    导弹技术是攸关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,既无从引进,也很难借鉴,如何突破?

    一次,冯煜芳承担了一项前沿课题。他要带领团队,在最短时间内,研制出大幅提高导弹作战效益的新型装备技术。

    时间紧、任务重,有同志认为一些先进技术短期难“破茧”,不如在现有基础上改进来得快。但冯煜芳认为,自主创新才是制胜之道。他带领大家采用理论计算、数值仿真等创新方法,主持建立了某型装备技术研究体系,提出的相关论证,均被批准立项研制,其中约80%已装备部队。

    不仅是追梦天疆的铸剑人,冯煜芳也是扎根战位的砺剑者。他深知,试验室的研究成果只有上得了演兵场,经受过实战检验,才能把创新突破变成真正的战斗力。

    这些年来,冯煜芳不断把自己推向一线前沿。那次,上级下达科研任务,身为导弹专家,他本可远程技术指导。可他为完成任务,还是带着项目组的同志,一边实地勘察,一边反复论证,整天奔波在导弹阵地与实验室之间。

    环境愈苦,意志愈坚。在靶场,冯煜芳发现硬件设备性能不够,就用精益求精的“笨功夫”来补。他带领团队进行了千百次的核准计算,只为确认数据精准。经历了数不清的方案论证,该任务终于取得了成功。

    为了科研,冯煜芳会和自己较劲,也会和大家较真。

    有一次,他参加某新型装备的方案评审会,该方案研制部门已经经过了多年的预先研究和大量的试验。他发现该方案中存在缺陷,坚决不同意方案通过评审。这无异是“重磅炸弹”,研制部门多年的攻关又需重来。

    会后,理论计算和试验验证证实了他的判断。但他并未就此罢休,而是带领团队,通过大量的数值计算,提出了解决办法,最后使一种全新型号的装备新鲜出炉。

    凭着这股钻劲和韧劲,他带领团队先后承担了百余项国家及军队重点科研任务,自主创新完成了多种新型武器系统的发展研究,大大提升了作战能力。

    “国家强大,乃吾辈之责。”冯煜芳说,“火箭军的强大就是我科研创新前行的方向!”这是一名院士的使命,更是一名军人的担当。(李永飞、张常伟、王秦)


(责任编辑:陈丽娜)
相关阅读: